
1951年5月毕业于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黑龙江大学的前身)俄语专业,1947年1月参加工作,毕业后一直在冶金部跟苏联专家做翻译工作。1956年定为八级翻译。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后于当年从北京支边来内蒙古工学院任教,“文革”前讲授俄语,“文革”后改教英语。在俄语教学中,主要精力用在辅导高年级的专业阅读上。1963年评为讲师,1981年晋升为副教授,1989年晋升为教授。自工学院1978年成立外事办起,一直任外办主任,1992年5月离休,享受厅局级待遇。
我校的外事工作,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中第一个成立外事办的学校。在所有院校的外事办主任中,我是唯一懂外语的,这也就是能在外事工作上做出点成绩的主要原因。如接待外来讲学的学者和专家,他们讲学后到外地参观和旅游,都是由我陪同。这既省去了院系两级领导的时间,也给学校节省了大量的资金。我校外事工作,受到了外教以及专家学者的好评。在任外事办主任期间,我校先后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日本和蒙古等国建立了校际联系,并多次被一机部和内蒙古自治区评为先进单位。
主要译著有《稀土元素》、《资本主义国家有色金属》、《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以上均系冶金出版社出版发行。1987年内蒙古四十年大庆时参予翻译出版的《中国内蒙古》一书,由内蒙古译协组织翻译成英、俄、日和斯拉夫4种文字,并负责俄文的主译,此书在1988年全国优秀对外出版物评比大会上荣获“银鸽奖”,发行后受到国际友人的欢迎和好评。
曾任内蒙古译协副会长兼秘书长,黑龙江大学内蒙古校友会会长,内蒙古翻译专修学院第一副院长,中国译协第二、三、四届理事。1990年曾被上海工业大学聘为该校经济管理学院兼职外语教授,1992年随内蒙古政府代表团访美期间在洛杉矶曾被加州州政府授予洛杉矶荣誉市民证书。离休后多次随内蒙古各经贸代表团赴原苏联和俄罗斯及东欧各国洽谈贸易,以发挥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