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7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化学系,1982年3月~1983年1月在北京大学化学系结构化学高级研究班学习,1983年10月~1995年1月每年三个月赴中科院福点物质结构研究所进修研究生课程,测定晶体结构,参加原子簇化学的研究工作。已退休。
在高等学校从研执教50年。调入电力学院前,主要从事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的教学、研究工作;1995年调入电力学院后,主要从事工程化学、电力环境工程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先后主讲了10余门基础课。同时,申请和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中科院和北京大学国家重点试验项目4项,内蒙古电力公司科教部基金项目5项。在完成这些项目的过程中,培养硕士研究生20余名;获得内蒙古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得厅局级科技进步奖10 余项,获得发明专利1项,出版专著《铁钻簇合物》1部;在国内外有关杂志(含国际会议)发表和合作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国际31篇,国内70余篇,30余篇被美国SCI和C.A收录,10余篇被美国EI收录。论文中所报道的新化合物晶体学数据,绝大部分被“Cambridge Crysfallogrphic Data Centre”存储,美国、德国、法国、日本、波兰、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来信来函所要资料。
1983年~1989年负责的“二茂铁衍生物结构与性能的研究”,对解决我国导弹和航天事业中已应用的二茂铁衍生物存在的“迁移”和“挥发”的问题,提高固体推进剂的储存性能和弹道性能做出了应有贡献,该课题获得1998年内蒙科技进步二等奖。1986年后,负责和主要参加的“具有新结构新成键的金属羟基簇合衍生物”课题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普遍关注,该课题获得1993年内蒙科技成果一等奖。1996年参与中德合作项目“地园燃烧煤粉锅炉低NOx分级燃烧技术”的应用研究,降低NOx排放30%,提高锅炉效率三个百分点,获得2004年内蒙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开始负责的“黄河水质胶体凝胶特性研究及处理对策”项目,经十多年研究,利用工业废渣一步法合成新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PAFS和PAFC,用于黄河水或污水的回用絮凝处理,具有投加量少、絮凝效果好、成本低廉的优势,成为水处剂的更新换代作品。该产品投放达拉特电厂4×330万KW机组,年节约资金186万元,该项目2010年获得内蒙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被评为“内蒙古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