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工业大学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前身是始建于1951年的绥远省高级工业学校,是新中国成立后绥远省创办的第一所培养专门人才的学校。1958年在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支援下成立内蒙古工学院,曾隶属机械工业部、农业机械部等,1983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93年更名为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校目前分校本部、金川校区、准格尔大路校区、海东校区四个校区办学,占地面积3178亩。
这么多年来已有无数学子从这所学校毕业,他们眼中的工大也是不一样的,今天就让我们倾听他们眼中的工大从他们的诉说中去看不同时代的不一样的工大。
一、土木学院10级魏振国:
二、建筑学院13级刘润童:
最开始觉得工大太小了,一点也没有我想象中夜夜笙歌那种大学的模样,男生好多女生好少,但是还是充满新鲜感的,也挺庆幸的去了一个女生最多,艺术气息最浓的学院 。
三、理学院14级庞博:
内蒙古工业大学,在这所工业大学里生活了4年说实话还是有点想念的,这里有陪伴了四年的同学,四年的老师,还有四年的青春。这里有说不完的话,有想不完的事。不过大学终究是人生的跳板,要向前看,不惧将来,不念过去!
四、建筑学院14级李岩:
工大最初给我的印象是模糊的。直至高考报志愿才接触到这个名字,身边的人都说这里专业好,就此与工大结缘。刚来到学校给我感觉这并不全是我想象中的大学,总有一点陌生的感觉。这四年里一直感觉学校在不断变化着,每隔不久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大门,新的宿舍楼,新的体育馆……也经过这些年的校园生活,让我充分成为学校里的一份子,这就是我的家。
五、建筑学院15级侯旭:
因为是建筑学院学生,所以一来学校就先跑到了建筑馆去感受了下学院的氛围。出来之后已经是黄昏了,黄昏下的三教钟楼,很美,印象很深。工大不大,但对于我来说,是足够承载梦想。
六、能动学院15级王奇:
抬头是蓝蓝的天空,迎面是暖暖的微风。校园内柳树飘飘,绿草茵茵,莘莘学子人来人往,图书馆内座无虚席,到处都是朝气蓬勃的景象。
七、材料学院16级尚黎君:
或许,最美的故事,不是留住时光,而是留住记忆,那斑驳记忆中的校园,是穿越教学楼的石板路,是沐浴在阳光下的草坪,是屹立着的游标卡尺,是秋雨的阵阵清凉,如最初相识一样,哪怕一个不经意的笑容,都是我们最怀念的故事。
八、材料学院16级周利通:
工大是一个人才辈出却深藏若虚,务实去华的学校,多年来培育了众多英才。莘莘学子亦如母校一样,博学多才且低调内敛,谨记博学躬行 尚志明德的教诲,谨遵唯实尚行的风气。我勤奋与努力地求学,母校见证我的成长,我无悔将青春在这里挥洒,今天我以工大为荣,明天工大以我为荣。
九、建筑学院17级蒋薇薇:
来之前对内蒙的印象是草原和蒙古包,吃牛肉和羊肉,摔跤和打架是日常,说话都是蒙语,感觉莫名的惊慌,但来之后发现并不是这样,工大的学长学姐都很热情,宿舍也是新的,建馆的环境杠杠的!好评!
十、航空学院17级郭松:
春:微风轻抚,垂柳飘飘;
夏:树无凝露,凉凉怡人;
秋:风吹落叶舞,残花时时清;
冬:青松呈白雪,寒风冷彻骨。
昔日:
老教师李希玉回忆工大:
1952年8月26日,告别了哺育我成长的清华大学,来到鼓楼往南不远就是工业学校(现在的实验中学)。学校有40余间平房,是前女子师范校址(现实验中学)。1951年绥远省为了工业建设的需要,在此建立了绥远省高级工业学校。当时学生的宿舍和教师是合一的,室内用木板钉成两排大通铺,中间放几张条桌,通道很窄,我们得先爬上床铺,从床铺上走向讲台。班长喊起立向老师致敬,学生们从床铺上站起来,床铺噼啪响成一片。我告诉学生,以后我上课就不要起立了。当时的教学条件差,但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学习秩序很好。老师虽然没有经验,但能认真备课,认真讲课,认真辅导。新毕业的大学生当老师工作积极,能与学生打成一片。他们还都担任了班主任。在年轻老师的带领下,学校的体育活动、文娱活动很快开展起来,师生团结,朝气蓬勃,学校气象一新。
李希玉: 男,汉族,山东省武城县人,中共党员,教授,1929年1月出生,1952年8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1949年3月参加工作。原任内蒙古工学院院长等职。1993年3月离休。
1956年主楼拔地而起。其高大雄伟为呼市仅有,能与之比美的只有位于新华广场南端的乌兰恰特剧场了。主楼成了学校的标志性建筑,登上楼顶平台环眺四周,呼市全貌尽收眼底,成了来校客人必定参观的场所。
内蒙古电力学院创办于19 9 4年1月,是由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内蒙古工业大学联合创办的一所普通高等学校。学院为内蒙古用治区和电力工业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已经形成了培养电力工业人才的强大基地。在新的世纪里,迎接挑战,与时俱进为建设一流的电力高等学校而努力奋斗。
【转:校团委】